古希臘斯多噶學派(Stoic)的哲學家Epictetus曾說過「人並非為事情所困擾,而是被對該事情的看法所困擾」,這也就是所謂的:「事不擾人,人自擾」的道理。中國人講的「一念之間」,這個「念」指得就是信念看法或觀點個人因為看法或觀點的不同,所以反應也不一樣。試舉下列兩個例子來說明事件(A)個人信念(B),和其情緒、行為反應(C)三者之關聯:
  假如現在外面突然下起一陣大雨,我們把下雨這件事視為一事件(A),許多人對下雨的反應(C)可能不一樣,如大多數人會從外面跑到屋簷下躲雨,可是也有一些小孩子因好玩而跑出去淋雨,有些人在下雨時心情很高興,有些人很氣憤,有些人覺下雨很溫馨,另外有些人則感覺很沮喪...,為何下雨這件事會引發如此不一樣的行為和情緒反應?一般人大多以為下雨(A)導致不一樣的行為和情緒反應(C),或個人行為和情緒反應(C)主要是由下雨這事件(A)引起事實上,個人對下雨這這件事的看法和解釋(B)才是造成個人不一樣反應的主要原因,這話怎麼說呢?例如一個打扮漂亮坐計程車要去約會的女孩子,一踏出車門就被一輛急駛過去的另一輛計程車激起的水花弄髒了一身子,她如果認為這事件應該絕對不會發生,則她心情恐怕憤恨不平,如她告訴自已算我運氣差,則她的心情雖然不愉快,卻不致於太憤恨

  另外一個例子則是有兩個學生在某科考試成績可能都為60分,其中的一位在情緒反應可能很氣憤,另外一位則可能不會,因為第一位同學可能告訴自已的是:「老師很不公平,他故意整我」,另一位同學則告訴自已:「60分雖不是理想的分數但我可以接受」。

合理情緒治療大師Albert Ellis 觀察西方社會一般成年人普偏存有諸如下列

 不合理信念:【因是有條件的,未肯定最基本的自我價值】

 

 

1.我必須得到四周重要人物的讚許和喜愛

2.我必須具備充份能力和成就否則我是個沒有價值的人

3.有些人天生邪惡,應該受到責罰

4.當事情不順時,那是天大的災難。【誇大】

5.世界應該像我期待般的有秩序和美好,否則我無法忍受,而覺得很糟糕。【強求】

  上述的一些想法會引起個人困擾主要來自個人對自已、他人或環境態度想法上的強求誇大、或低挫折容忍力因此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可以下列五個向度來檢視一下自已的想法合理或不合理

1.Alive,你的想法是否有助於你的生活或生存

2.Feelings,你的想法是否有助於降低或減少負面的情緒、感受

3.Reality,你的想法有無事實根據

4.Others,你的想法是否有助於人際關係

5.Goals,你的想法是否有助於使你達到目標

  如果我們能常以上述的五個向度來檢視自已想法的合理性,將原先那些自我挫敗或追求完美的信念,調整為較客觀、理性或以較積極樂觀的態度來生活則日子可能會好過一些;因為合理的想法往往帶給個人合理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想法則往往帶來個人情緒及行為困擾。

檢視一下自已的想法-- 

是否有助於生活或生存

是否有助於降低或減少負面的情緒、感受

有無事實根據

是否有助於人際關係

是否有助於使你達到目標

               (本文作者為屏東師院學生輔導中心主任陳慶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BC美商泰康雪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